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

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

什麼是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(ESD)

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(ESD)是一種微創手術,利用胃鏡或大腸鏡,去除消化道內的癌前病變和癌症區域。所謂的“黏膜下”指的是該手術針對位於消化道內襯層(黏膜)下方的腫瘤。這些腫瘤可能靠近肌肉組織,並且使用其他方法可能難以完全切除。

本手術由胃腸內科專科醫師(內視鏡專科醫師)執行手術。根據腫瘤位於消化道的位置,醫生會通過口腔插入內視鏡處理上消化道腫瘤,或者通過肛門處理下消化道腫瘤。

台灣僅有少數醫療院所進行ESD,因為該手術需要高度的專業知識和精準度。

誰需要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(ESD)

ESD手術可用於治療涉及黏膜下層的以下腫瘤和病變,這些層位於內部器官襯層與肌肉壁之間:

  1. 巴雷特氏食道
  2. 早期癌症腫瘤或大腸息肉,包括大腸癌、胃癌和食道癌。
  3. 食道、胃或大腸的腫瘤,尚未進入消化道壁的更深層的粘膜下腫瘤。

對於移除某些腫瘤,特別是那些邊界不清晰或太大無法一次性切除的情況,ESD可能比內視鏡黏膜切除(EMR)更有效。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使用ESD可以幫助減少癌症擴散的風險。除切除腫瘤之外,ESD有助於醫師釐清消化道癌症分期(確定其擴散程度),以幫助定制治療方案。

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(ESD)所需準備

醫師會提供詳細的準備指示。在進行手術前可能需要採取以下步驟:

  1. 進行下消化道手術時,需遵循液體飲食並配合通便劑或灌腸來清潔腸道。
  2. 進行上消化道手術時,在手術前12小時內不要進食或飲水,以確保食道清空。
  3. 告知醫生您是否有任何過敏反應或使用任何抗凝血藥物。
  4. 確保術後當日照顧人手,手術通常需要全身麻醉。
  5.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未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,有部分自費負擔額度。

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(ESD)過程

在ESD手術期間,您的醫師將會:

  1. 麻醉科醫師執行全身麻醉,確保您不感到疼痛。
  2. 通過口腔或肛門插入高解析度治療型內視鏡,視腫瘤位置而定。
  3. 觀察螢幕上的影像,以避免手術過程中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。
  4. 使用內視鏡特殊工具標記腫瘤邊界。
  5. 向腫瘤或病變下方的分層注入溶液,使其與肌肉壁分離。這有助於在手術過程中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。
  6. 使用高頻電流的電刀將腫瘤組織從消化道壁“切”下。使用電凝電流封閉血管以減少出血,在某些情況下會使用內視鏡止血夾將傷口關閉。
  7. 通過內視鏡將腫瘤從體內移除,並將其送往病理科醫師進行分析判讀。

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(ESD)術後恢復

ESD手術結束後,您將在恢復室接受監測,直到鎮靜劑作用消退。在您離開醫院前,醫師將與您或家屬討論治療結果,病理科醫師將對組織樣本進行顯微鏡檢查,可以確定手術是否完全切除了腫瘤。

在康復期間,您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:

  1. 如果內視鏡通過口腔,可能會出現喉嚨痛感。
  2. 可能會有胃部不適或嘔吐。
  3. 腹部可能會有脹氣或痙攣的感覺。
  4. 延遲性的出血及穿孔,僅非常少數的情況下需要外科醫師介入。

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(ESD)

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(ESD)有許多優點和一些限制:

優點:

  1. 微創性: ESD是一種超微創手術,相較於傳統手術或腹腔鏡手術,傷口更小,康復時間更短。
  2. 切除較大腫瘤的能力: ESD可以切除較大的腫瘤或病變,即使是沒有明確邊界的腫瘤也可以有效處理。
  3. 保留器官功能: 它有助於保留器官的功能,尤其是在切除癌前病變時,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器官組織。
  4. 精準性: ESD通過高解析度內視鏡進行,醫師能夠更精確地定位和處理腫瘤,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。

缺點:

  1. 專業要求高: ESD需要高度專業知識和技術,僅少數醫療院所及醫師有能力進行此類手術。
  2. 風險與副作用: 有時手術可能導致出血、感染或損傷周圍組織。康復期間可能會出現不適,例如喉嚨痛、腹部不適或氣脹等。
  3. 長時間: ESD手術可能需要較長時間,尤其是針對較大的病變或腫瘤時,手術時間可能更長。

總體而言,ESD是一種有效的微創手術方法,但其適用性取決於患者的病情和醫師的評估。

掛號